邓州小杨营农民从地里挖出两块进士碑,碑文包含深刻的教育智慧_王百龄_家族_岁贡

昆山市大众体育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昆山市大众体育 > 新闻动态 > 邓州小杨营农民从地里挖出两块进士碑,碑文包含深刻的教育智慧_王百龄_家族_岁贡
邓州小杨营农民从地里挖出两块进士碑,碑文包含深刻的教育智慧_王百龄_家族_岁贡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2:58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王湖老家族的传奇与王百龄的岁贡生之路

之前,我们讲述了邓州小杨营镇砖桥村王姓家族的起源。根据记载,王家始祖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年,从故乡迁至邓州定居,落脚于当时尚且荒凉的王湖老。王家这一迁移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安定的生活,更促使王家在砖桥村扎根生长,家族繁荣昌盛,迅速成长为当地的望族。

邓州位于豫鄂两省的交界处,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。北有宛洛通道,南控荆襄,是兵家必争之地,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邓州在元末明初经历了漫长的战乱,民众疾苦,田地荒芜,人口锐减。许多来自山西、山东等地的迁民纷纷涌入,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会。时光流转,数百年后,原本从一个家族繁衍出的王家子孙,已经在各个村庄中扎下了根,家族的荣光依旧熠熠生辉。

然而,随着岁月的流逝,许多见证那段历史的碑刻逐渐湮灭。前些年,砖桥村的村民在耕地时,偶然挖掘出两块破损的进士碑。这些石碑的破损并没有消磨掉它的历史价值,而是促使族人修复了它们,并将它们重新立起。位于砖桥村东北方向,靠近邓新公路南边的玉米地旁,我终于找到了这两块久违的碑石。村民为其建起了一座简易的碑亭,碑刻被嵌入其中,得以妥善保护。

展开剩余68%

碑文内容虽部分模糊不清,但大致的含义仍然可以辨认出来。碑身正中央,有一行大字写道:“皇清岁进士王老夫子,讳百龄,字锡羡,号临溪,神道碑。”其中,“岁进士”是“岁贡生”的尊称,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学历地位,类似今天的清华大学毕业生。岁贡生并非科举中的进士,而是由地方政府推荐的成绩突出但未能中举的秀才,通过考试后被送往国子监进修。毕业后,国家会授予修职郎的职衔,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官员。

右侧的较小文字介绍了王百龄的生平事迹。原来,王百龄是王湖老的后代,王湖老的大儿子王铎曾随朱元璋起义反元,并担任了监察御史一职,而王百龄便是王铎的后裔。碑文中提到,王百龄自幼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,背着书箱远游求学,气宇轩昂,年仅二十岁便考取了秀才,进入县学深造。三十四岁时,因其优异的成绩,开始享受国家提供的米粮,五十七岁时,被推荐为岁贡生,步入更高的学术殿堂。

在对王百龄的教育成就进行描述时,碑文充满了对其人格和教学方法的高度赞扬。王百龄生性严谨,气质端庄,性格敦厚,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始终以古朴、恬静的姿态生活。他没有频繁进出城市,而是长期致力于教授学子,治学严谨,教学方法简洁易懂,督促学子认真学习,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。许多人从四面八方前来求学,王百龄以其特有的教化风格,将古典的文法和行为准则深深植入学生心中,他的教育方法就像一颗细腻的种子,悄然滋养着每一位学子,最终让他们成为淳朴、循规蹈矩的好人。

碑文中还提到王百龄的儿子和侄子也继承了家族的学术传统,他们同样成为了庠生、监生、贡生,书香门第,家道兴旺。王百龄的教育影响,甚至延续到了下一代,家族人才辈出,门第之光永远不灭。王百龄享年七十七岁,生前的名声及其教育理念,深深感染了他的学生与后代。在他去世三周年之际,他的八十名学生,涵盖了庠生、监生、贡生等多个身份的人,齐聚一堂,为他立下了这座神道碑。

另一块碑则记载了“百世清例封修职佐郎廪膳生”的信息,可能是王百龄的侄子所立,内容没有过多详细考察。无论如何,王百龄的家族无疑是当时社会中才俊辈出的家族之一。

当我仔细阅读这段碑文时,内心充满了敬意。这块古老的碑刻不仅讲述了一位岁贡生的传奇一生,更反映了古代社会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。碑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,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。它通过文字与历史的结合,提醒我们尊重知识、传承文化,让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,继续在今天的社会中薪火相传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商品日报(4月25日):苹果、油脂走强 集运欧线延续跌势
下一篇:8月15日生猪期货收盘下跌0.18%,报13945元